健康管理
快來看吧!專家為您支招如何抗血栓
血栓形成或栓塞是導致心、腦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關鍵環(huán)節(jié),是致死和致殘的直接原因,沒有血栓就沒有心血管事件。近幾年血栓性疾病越來越多,發(fā)病年齡也越來越輕。對于血栓的形成與防治很多人其實并不了解。血栓如果按照形成部位不同,可分為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同樣是血栓,動脈血栓與靜脈血栓發(fā)生的機制和后果卻是截然不同的,預防方法當然也是各不相同,下面我們就一一解說這些不同。
1.動脈、靜脈血栓形成為什么有“紅”“白”之分?
血栓是由不溶性纖維蛋白、沉積的血小板、積聚的白細胞和陷入的紅細胞組成的無結構團塊。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個:即心血管內(nèi)膜損傷、血流狀態(tài)的改變、血液凝固性的增高,這三個因素任何一個都可能會導致血栓形成。血栓根據(jù)成分的不同,可分為白色血栓、紅色血栓。動脈與靜脈因其不同的生理環(huán)境,在血栓形成機制上也不同,動脈血栓多數(shù)是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的基礎上形成的,斑塊破裂后暴露富含脂質(zhì)的脂核和膠原蛋白,使血小板黏附、激活和聚集,形成富含血小板的白色血栓,即動脈血栓以白血栓為主,主要是由血小板和少量纖維蛋白組成。如穩(wěn)定型冠心病和部分急性冠脈綜合征、缺血性腦血管病、周圍動脈狹窄閉塞等均屬于動脈血栓即白血栓。靜脈血栓的形成,除手術和損傷原因以外,多與血流緩慢、引流不暢及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有關,靜脈血栓是由凝血因子和纖維蛋白及紅細胞組成的紅血栓為主。如深靜脈血栓形成以及由此而發(fā)生的肺栓塞就屬于靜脈血栓即紅血栓。
2.為什么動脈系統(tǒng)血栓以抗血小板為主,而靜脈系統(tǒng)血栓卻以抗凝為主?
根據(jù)動靜脈血栓形成的不同機理,預防與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動脈系統(tǒng)由于血流速度快,凝血因子、纖維蛋白等不易相互聚集和發(fā)生反應,因為都被快速的血流給沖走了,不可能停留下來,因此也就形成不了血栓。然而當動脈血管內(nèi)膜發(fā)生損傷時(如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血小板則會通過其“手指”牢牢地抓住損傷的內(nèi)膜,并在此安營扎寨,并召集過往的“狐朋狗友”(凝血因子、組織因子、纖維蛋白等),進而“占山為王”形成血栓。至此,我們知道動脈血栓形成主要是因為血小板在“搞事情”,故而治療上主要以抗血小板聚集為主。臨床上,我們對于穩(wěn)定的冠心病患者都要給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如阿司匹林腸溶片、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片等)。
那么,再說說靜脈系統(tǒng)血栓,由于靜脈血流速度慢,凝血因子、纖維蛋白、紅細胞等容易聚集抱成團,進而形成血栓,那么其形成血栓的幕后主謀是凝血因子和纖維蛋白。因此治療上主要給予抗凝,抑制凝血“瀑布”中凝血因子的生成及其活性,進而阻止纖維蛋白形成,不讓其進一步“招兵買馬”,網(wǎng)絡紅細胞、血小板等使其“隊伍”壯大!所以說靜脈系統(tǒng)血栓的藥物治療主要以抗凝為主,臨床上對于下肢深靜脈血栓或者肺栓塞的患者給予抗凝治療就源于此??鼓幬锍S玫挠懈嗡?、低分子肝素、華法林,另外新型口服抗凝藥物利伐沙班、達比加群也越來越被重視。
3.為什么房顫患者預防血栓要用抗凝治療?而不是抗血小板治療?
靜脈血栓形成的關鍵要素是因為其血流速度慢,甚至渦流,從而易形成血栓,故而才應用抗凝治療。房顫時,由于心房處于蠕動狀態(tài),喪失了收縮功能,因而此時左心房的血流處于緩慢流淌狀態(tài),特別在左心房的凹坑處(左心耳),此處的血液形成渦流,凝血因子和纖維蛋白易在此處停留,進而形成以凝血因子和纖維蛋白網(wǎng)為主的“靜脈”血栓,即其血栓形成的本質(zhì)是血流緩慢所致。這就類似于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機理,故而臨床上房顫患者為預防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治療以抗凝為主,如用低分子肝素、華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藥。
4.急性心梗的患者,早期抗栓治療為什么抗凝和抗血小板藥都用呢?
急性心肌梗死多是由于冠脈血管內(nèi)不穩(wěn)定斑塊破裂,誘發(fā)急性血栓形成,導致冠脈供血急劇減少或者中斷,進而導致相應的心肌發(fā)生持續(xù)缺血、缺氧所致。最開始時由于血管堵塞不嚴重,血流速度快,其他凝血因子聚集不起來(被血流沖走了),只有血小板可以通過自己的偽足牢牢的抓住破損的斑塊,也就是說此時形成以血小板為主的血栓(白色血栓)。然而隨著時間的延長,當血管嚴重堵塞甚至發(fā)生閉塞后,其遠端的血流速度就會逐漸減慢甚至停止流動,那么這個時候遠端就形成以纖維蛋白和紅細胞為主的血栓(紅色血栓),此時的治療既要進行抗血小板聚集,又要進行抗凝。
5.為什么說防治血栓形成防控危險因素識別高?;颊吒匾?
及時正確識別高?;颊卟⒔o予正確的抗栓治療是防止事件發(fā)生的關鍵。動脈血栓形成起源于動脈粥樣的斑塊破裂,明確診斷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啟動包括抗血小板在內(nèi)的抗動脈硬化治療是毋庸置疑的,而發(fā)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往往是那些看似正常,其實隨時有風險存在的“正常人”。這些“正常人”通?;加?strong>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煙、壓力過大和缺乏運動等危險因素,這些危險因素促進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他們就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高風險人群,如果不及時使用有效抗栓藥物,隨時可能導致悲劇發(fā)生。
對于動脈系統(tǒng)血栓的預防,應致力于控制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在此基礎上服用有效抗血栓藥物,才能從根本上降低風險。靜脈血栓形成多與血流緩慢、引流不暢及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有關。預防靜脈系統(tǒng)的血栓形成,則應著重避免引起血流減慢的因素,長期臥床、下肢有創(chuàng)傷、術后的病人,以及久坐如長時間坐飛機者、石膏固定下肢、癌癥及口服避孕藥等,都是高危人群。因此病人術后應規(guī)范抗凝,盡早離床活動;長時間飛行者要注意定期活動下肢及適當?shù)拇┐鲝椓ρ澮m,促進下肢靜脈的回流;口服避孕藥要在專業(yè)醫(yī)生指導下服藥。
臨床進行抗栓治療時,首先要識別出高危人群(需要抗栓的人);其次要根據(jù)血栓形成機制選擇合適的抗栓治療策略。這些還不夠,因為往往“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要知道抗栓治療同時會有出血風險,應該由專業(yè)醫(yī)生對患者缺血風險和出血風險進行綜合評估,權衡利弊,給予患者一個最有利的決策,方能化險為夷。
上一篇: 【健康科普】您真的了解康復嗎?
下一篇: 三伏天,居家老人如何預防中暑?